提质增效,砥砺前行:两院一城召开2023年年中工作会议

7月14日-15日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简称“工研院”)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简称“广智院”)

华科城品牌系列孵化器

(简称“华科城”)

两院一城2023年年中工作会议

在河源华科城顺利召开



工研院院长、广智院院长张国军,工研院副院长刘国祥、卢亚、周晓晓,广智院副院长李晓涛、倪明堂,华科城总裁寻格辉、副总裁盛尤栋,以及事业部、创新团队、公共服务部门负责人及核心骨干出席会议。江东新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志作为特邀嘉宾参会,会议由刘国祥副院长主持。


江东新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志出席会议,欢迎华科城入驻河源,并对与两院一城在今后的深度合作表示期待。杨志介绍道,江东新区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健康、汽车配件“五大主导产业”,与"两院一城"的科研优势及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希望借助"两院一城"的专业力量,高质量地承接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在江东新区形成产业规模并持续发展。杨志还结合个人从业经历,强调了产学研相结合对发展实体产业的重要推动作用,华科城的入驻必将助力江东新区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城市新门户、产业新高地”的宏伟蓝图添砖加瓦。

“两院一城” 下一步规划与思考

张国军院长就“两院一城”如何在时代考验中逆流而上,及如何实现全院工作提质增效等问题做了总结思考,并提出三个关键词——进取、改变、实效

1、进取

①丰富业务方向,完善创业链条。进一步拓展人才服务和科技服务业务,打造独树一帜的综合性强的科研平台。同时,从研发团队引进、投资到孵化,有序打造创业链条。

②加强对外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往远处走,紧抓大湾区发展机遇,寻求更多的对外合作机会,打通资源壁垒,为工研院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③强化平台建设、人才团队建设。以大湾区国家创新中心分中心建设为抓手,以制造装备数字化省重点实验室评优为目标,加强省市等基础科研平台建设。同时,从年轻化、专业化、规模化三方面强化人才团队建设,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事业舞台、成长空间以及激励保障体系。

2、改变

①定位:技术研发从工程技术向前沿技术升级,技术服务从服务企业向服务产业升级,产业孵化从支撑产业向引领产业升级,工作目标从服务区域经济向服务国家战略升级。

②管理架构:从相对松散的管理架构转向实体化的团队管理,并加强与创业团队的交流与联系。

③盈利模式:从项目申报与产业招商向创业投资,以及科技服务、人才服务、实体业务等多领域扩展。

3、实效

①目标导向:分阶段制定工作计划,定期监督工作进度;全面梳理全院绩效考核体系,明确提升目标与任务分工;增长板,补短板,提升员工的业务与专业能力。

②整合资源:有机整合人力、客户、项目、学术、地方等资源。讲求“舍利舍力”,通过让利实现价值最大化,肯下苦工不计较短期得失。

③高效执行:迈入增量阶段,追求效率优先;培养员工独立自主能力,降低决策成本;强化责任,建立工作上的闭环思维。

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事业部及团队运营方面,工业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倪明堂、先进陶瓷材料工艺与制造技术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张海波教授、光刻机光源项目核心成员王新兵教授、基础研究部部长张臻副教授、移动机器人事业部总监肖卫国、工业大数据事业部副主任赵松涛、跨域无人系统创新团队梁承元博士先后汇报了上半年工作进展情况,分析讨论了对标项目指标、团队验收情况及规划、部门定位及发展方向、产业化运作以及团队管理等问题与措施。

在公共服务、产业孵化方面,工研院副院长卢亚、副院长周晓晓、财务与投资部总监袁春申分别从科技服务管理模式、培训业务方向及资质运营、青禾基金分析及实体业务谋划等方面展开探讨,为研究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及河源华科城总经理欧阳秋婷汇报了河源华科城园区运营情况及产业布局规划

会议采用专题汇报结合讨论的方式进行,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围绕各创新团队、公共服务部门的运作管理、发展规划等方面提出问题,充分讨论,积极献策,为解决当前创新团队科研方向、平台及科研项目建设管理、部门管理模式、产业孵化等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向。
  

实地参观


河源华科城总经理欧阳秋婷带领参观园区,并对园区运营情况做了整体介绍。河源华科城于2023年5月10日开园,由河源江东新区管理委员会与华科城孵化运营团队合作共建,打造河源本地科技创新与孵化育成平台,支撑江东新区省级高新区的发展建设。园区分为多功能展示区、共享会议室、企业研发办公区等空间,为入驻企业和落地项目的研发、创意、中试、展示提供平台空间。

 

此次会议

不仅是一次总结部署会议

更象征着2023下半年征程号角的吹响

 站在新起点

干在实处、走在前沿、创新发展

在新时代的大考中

锐意拼搏,开拓奋进